利用史论结合提升学生历史素养的四种方法

来源: 2018-03-18 02:52

周发英

【摘 要】本文论述剥离主观因素、自主无倾向阅读、寻找依据、史实说明结论四种史论结合的方法,以提升学生历史素养。

【关键字】史论结合 高中历史 史料 史实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B-0130-02

当前中学历史教学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重史轻论、史论脱节、理论分析不到位,导致学生在学习历史时死记硬背,学习效率很低。教师在教学时应当注重史论结合,善于运用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去分析研究历史材料,剖析课本中的具体内容,使学生能够充分调动自身思维,活学活用,从而提升历史素养。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浅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将史实与理论有机结合的具体策略,以供参考。

一、剥离主观因素,鉴别史料

想要在教学中做到史论结合,教师首先应当能够鉴别史料,正确区分史料、史实和结论。教师在教学中常常容易将史料与史实混淆,然而事实上史料并不等同于史实。史料具有很强的主观性;而史实是对史料进行考证、鉴别后提炼出来的客观事实,更加具有真实性与准确性。虽然史论结合时史料、史实均可使用,但一些主观性较强的史料容易干扰或抑制学生的思考。因此,教师应当善于剥离主观因素,正确鉴别史料。

比如,笔者在对“辛亥革命”一课进行教学设计时,为了让学生学会史实结合分析问题的方法,笔者首先搜集各种资料,提炼出相关的史实。查找到的信息资料有:第一条,1901 年至 1905 年,清政府连续颁布了一系列“新政”上谕。主要有编练新军、鼓励工商、新建学堂、整顿隶治等内容;第二条,同盟会及三民主义;第三条,引自林伯渠语:“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侵犯了这种神圣……为人民所抛弃是没有疑问的。”;第四条,1911 年 5 月,湖南、湖北、广东、四川发生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其中第三条是名人的言论,带有较强烈的主观色彩,是史料而不是史实,其他几条都是经过历史考证的,确定是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因此为史实。笔者在教学中没有运用第三条史料,而是引导学生通过其他史实去分析问题:“当时的中国是否具备爆发辛亥革命的社会条件”,从而引导他们得出结论。

在上述教学活动中,笔者通过在各种历史资料中提炼出与结论相关的史实,有效提高了学生史论结合的能力,避免了因使用主观因素较强的史料而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自主无倾向阅读,分析归纳

为了增强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首先引导学生通过对史实或史料进行无倾向的自主阅读,给学生自主得出结论的机会,使其通过分析归纳史实或史料得出结论。历史课本不像政治课本那样单调乏味、理论抽象,里面拥有非常丰富的信息资源,包括序言、图像、文字说明等,教师应当体会编者的用心,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内容,进而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比如笔者在对“古代希腊民主政治”这节内容进行教学时,首先提出了问题:为何民主政治会最早产生于古希腊,古希腊为民主政治的诞生提供了哪些条件?然后笔者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分析与讨论,从课本中找出相关史实进而归纳出问题的结论。学生在对课本进行研读中,发现了很多关键性的史实资料,例如:通过观察课本插图“古代希腊城邦分布示意图”可以发现,古希腊的海岸线蜿蜒曲折,而且小国寡民;教材正文中有如下的文本叙述:“古希腊文明的发轫和兴盛则以海洋为依托。希腊位于地中海东部的巴尔干半岛……航海和海外贸易的条件得天独厚。”“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希腊的商品经济比较发达”……通过对这些史实进行分析与讨论,学生分别归纳出了古希腊民主政治诞生的地理条件、经济条件、政治条件,总结出了最后的结论。

在上述教学活动中,笔者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和合作探究,不仅高效完成了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本知识,而且使其掌握了“论从史出”的分析方法,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三、引导寻找依据,深度探究

在课本中,有时候编者会直接对一些历史事件给出结论性的评价,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这些结论进行深度探究,通过寻找史实依据,帮助学生理解结论的由来,形成论从史出的概念,深化其对知识的认知。

比如笔者在对“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活动”这一节内容进行教学时,课文结尾处给出了一段结论性的评价:“新航路的开辟成功和西方殖民时代的开始,改变了世界形势和历史发展进程。欧洲人开始对美洲、亚洲和非洲进行政治的控制和渗透;伴随政治霸权而来的是经济的剥削和掠夺;由于西方宗教和文化的渗透……世界日益成为(下转第132页)(上接第130页)一个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针对这一段文字,笔者向学生提问到:“这一结论是如何得出的呢,同学们能找出依据吗?”紧接着笔者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从中寻找依据。例如课本中写道:“它引起所谓的商业革命:远洋商业活动的频繁,扩大了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和文化的交往”和“葡萄牙和西班牙开始进行殖民扩张和掠夺。1500 年,葡萄牙船队到了巴西,宣布巴西为它的殖民地”等。这些史实都是课文结尾处的结论性评价的依据,学生在寻找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对课本内容的理解,避免知识点的零散,建构了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且有效形成“论从史出”的概念。

在上述教学活动,笔者通过引导学生从课本上的结论寻找史实依据,增强了学生史论结合的意识,很好地提高了他们的分析能力与历史思维能力。

四、史实说明结论,发展思维

教师在引导学生对结论进行辨证、用史实说明结论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等理论作为认识结论的依据,深入体会史论结合的内在规律,从而提升历史素养。

比如笔者在对“罗斯福新政”这一节内容进行教学时,引导学生运用具体史实分析罗斯福新政对美国历史发展的重大影响是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教学过程中,首先笔者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史实,例如:“1933 年 5 月 12 日,政府颁布了《农业调整法》限制小麦、棉花、玉米、烟草等农作物及牛奶、生猪等的生产,以克服生产过剩并提高农产品的价格,最后使农民的购买力和经济地位恢复到 1909—1914 年农业繁荣年代的水平。财政部对削减产量的农场主给予补贴……”接下来笔者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与评价罗斯福新政,例如经济危机对美国經济的严重破坏抑制了美国的发展,罗斯福新政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缓和了社会矛盾,使美国走出了经济危机,从实质上看罗斯福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做出的政策调整,推动了生产力的恢复,体现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在上述教学活动中,笔者通过在史论结合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向学生强调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使其发现分析与评价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的内在规律,提高了其历史素养,促进他们在解题过程中能够灵活运用题目资料和所学知识的能力发展,取得了高效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剥离主观因素、自主无倾向阅读、寻找历史依据和用史实说明结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提高历史教学效率。总之,为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历史素养,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理论教学,史论有机统一,不断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论由己出”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邵朝恒.“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实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29)

[2]苏 琴.注重历史理论教学,让历史教学“活起来”[J].科技资讯,2014(8)

[3]王 磊.浅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利用史料[J].读与写,2013(10)

(责编 罗汝君)

根据您访问的内容,您可能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希望对您有帮助:

首页 > 品牌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