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分析中职学生在素养和行为习惯方面存在的问题,以贵港市职业教育中心为例,重点实施“技能与素养同修”,培养德技并举、知识与素养并重的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技能 素养 同修 “7S”管理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4B-0006-02
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指引下,中职学校一直侧重于对学生技能的培养,而对学生素养的培育落后于前者,学生在素养和行为习惯方面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1)有不少学生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对学习不感兴趣;(2)纪律观念淡薄,平时自由散漫;(3)缺乏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4)卫生习惯差,不愿意打扫教室和寝室的卫生等;(5)走上工作岗位后,跳槽频繁,缺乏爱岗敬业精神。要改变这些现状,改变现行的教育方式,中职学校在注重学生技能培养的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行教育等。贵港市职业教育中心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重点实施“技能与素养同修”教育措施,立足于培养德技并举、知识与素养并重的技能型人才,积极探索职业教育办学思路,创新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效益。
一、从细节着眼,养成良好习惯
首先,要求学生在上课前准备好上课所要用到的学习用品,包括纸、笔、绘图工具等。因为很多学生从小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在课堂上经常有一部分学生没有笔,为了应付作业东借西借,扰乱了课堂秩序,所以有必要要求学生在上课前准备好相应的学习用品。其次,统一服装。例如,学校专门为电类专业的学生配备了一套电类工作服和绝缘鞋,仅仅是服装上的改变就能使学生体会到这项作业的组织性和严谨性,体现出安全的重要性。最后,在上课之前进行列队。列队,就是上课铃响时学生在实训楼前排队集合,自行整理队形。列队完毕后全体师生再整齐、安静地到达实验室。平时学生自由散漫惯了,出操列队的速度不是很理想,在完成学习任务上也是这样,老师布置的作业,有些学生不拖到最后不交,往往是老师催促了才交。列队,锻炼了学生,提高了办事的效率,加强了纪律观念和组织观念,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二、建立激励机制,激发学习动力
通过建立一套理性化的制度来反映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的方式。激励机制的内涵就是构成这套制度的几个方面的要素,具体见图1。
任课教师把学习目标、评价制度、行为规范等信息传达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这些信息来激励自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规划自身的学业,提升自己的技能和素养。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阶段性成果,评选出“一周之星”和优秀学生,不断激励学生。
同时,注重学生自我激励、自我暗示。在每次集会时,学生都要喊口号:“我会端正态度,我能学好技能;我会努力向前,我能创造未来。”通过学生的自我暗示,学生充满激情、斗志昂扬,从而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树立目标,激发学习动力。此举不仅能够达到学生自我激励的效果,而且在培养技能的同时,融入、贯穿德育思想,提高了学生的素养,培养学生成为有技术,更有道德、有责任、有信心的德技双修的人才。
三、落实“7S”管理,提高职业素养
“7S”管理是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tketsu)、素养(Shitsuke)、安全(Security)和节约(Saving)这7个词的缩写。目前中职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已显著增强,在技能上缩短了与企业的距离,但在企业管理的规范性要求上与正式环境尚有一定差距。贵港市职业教育中心正是从这一现状入手,积极打造懂技能、高素养的劳动力品牌,在注重学生技能培养的同时,加强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即技能与素养同修。
学校积极探索将“7S”模式引进校园,让学生在学习中提前感受企业管理理念,“学规矩”、“守规矩”,实现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有效对接,成为真正符合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在实训基地和日常的教学管理、学生管理中,全面推行“7S”企业管理模式,让学生受到现代企业制度的训练,尽早适应企业文化,缩短与企业的距离,将来就业无需培训即可直接上岗。同时,通过规范现场,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最终达到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养成凡事认真的习惯、遵守规定的习惯、文明礼貌的习惯
四、创新教学组织方式,提高技能教学效率
学校突破传统的授课方式,致力于探索新的教学组织方式。电子、机电专业4个班级共150人,被分成7组,每组人数为20-25人,并各配备1名专业教师和1个实训室。实训课过程分为以下五个环节:(1)集合列队。上课铃声一响,所有的学生和专业课教师在实训楼前排队集合,自行整理队形。(2)布置任务。由专业组长讲话,对前阶段的学习状况和行为操守进行评价与反馈,并提出本星期的相关要求。(3)励志口号。学生齐喊:“我会端正态度,我能学好技能;我会努力向前,我能创造未来。”(4)列队行走。要求学生能够整齐、安静地到达相应的实验室。(5)实训操作。根据教师的要求进行学习和操作。通过集合列队这样一种军事化作风的上课方式,让学生体验军事作风、纪律,并尽可能快地静下心来,进入到教学状态中,提高了教学效率。
五、实行小组化教学,加强技能培养
为了构建“自主—合作”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气质、学习成绩和技能等,把学生分成在各方面存在一定差异的异质小组,以自主操作和协助合作相结合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合作竞争为评价机制,系统地利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交往、多边互动作用来促进学生学习,从而使合作学习小组的每一个成员共同达到学习目标。在小组组合作中,学生既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又可以在合作探讨中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由于人数少,在进行学习操作过程中,教师可以随时观察学生的学习、研究的状态,并进行及时点拨,关注到每一名学生的发展,使小组化课堂真正做到服务于每一名学生,提高学生技能。
六、改革的成效
(一)培养了一批技能与素养同修的人才。第一,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在学习习惯上的变化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自从实行“技能与素养同修”后,学生能带好自己的学习用品,每次上课前整理好自己的课桌,准备好下节课的书本等,虽然这是个不起眼的变化,但对于中职学生来说确实不容易,每天进步一小点,一年就能进步一大步。另一方面是学生逐渐重视起自己的学业,重视技能培养,重视考试和比赛。第二,形成了爱岗敬业、认真负责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学生亲身体验、参与企业创新管理——“7S”管理,培养了学生企业主人翁和职工本位精神,形成了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认真负责、乐于奉献的职业素养。第三,提高了技能,学生参加技能大赛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14年、2015年学校有5位同学参加自治区技能大赛均获得了二等奖。
(二)打造了一支教学和科研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本次教学改革,突破了传统的上课模式,形成了一种全新的课堂模式,不仅继承了传统课堂教学的优点,而且融入了具有本校特色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成效。2名教师晋升为高级讲师,2名教师晋升为讲师;1名教师被聘请为自治区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学术委员,2人获自治区信息化教学设计比赛三等奖,1名教师获贵港市中职学校优质课教学比赛一等奖,主编或参编校本教材3本,获自治区级以上科研教改课题立项6项,结题2项;发表论文18篇,市级以上论文评比获奖13篇;9名教师指导学生参加自治区级技能竞赛获二等奖5人次、三等奖9人次,学生参加自治区文明风采竞赛活动获奖7人次。
七、思考
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之间,也并非是仅仅依靠一个外在的规章制度就能改变的,而是要通过外在力量的刺激,把规章制度内化为学生自身素养,使客观转化为主观,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素养。在养成教育方法上,应增设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开展国学熏陶,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塑造学生形象,形成人人争做文明学生的风尚。二是开展感恩教育,让学生学会知恩,即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诲之恩、朋友的帮助之恩,让学生学会感恩,即友爱同学、孝敬父母、回报社会。
【作者简介】李绍文(1978— ),男,广西贵港人,贵港市职业教育中心讲师。
(责编 刘 影)
根据您访问的内容,您可能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希望对您有帮助: